“疯子总是做同样的事情,却渴望不一样的结果。” ——当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被投上大屏时,教室里立刻掀起了一阵讨论。显然,这句话戳中了所有人的职场“死穴”。
“你真的懂情商吗?90%的人都误解了!”禹贞余老师的开场白像一记重锤。这位深耕心理学与管理学交叉领域的专家,用一场为期两天的高情商沟通工作坊,为心理学专业的同等学力研修班学员们揭开了情绪管理的底层逻辑:“高情商不是讨好别人,而是用科学工具读懂自己、照亮他人。”

【情商觉醒:从“本能反应”到“策略应对”】
课程最颠覆认知的环节,是禹老师对情绪的重新定义:“情绪没有好坏,它是提醒你需求是否被满足的信号灯。”通过“情绪曲线图”绘制,学员们发现:
熬夜加班的焦虑峰值背后,是“必须完美”的执念;
被领导批评的愤怒曲线,暗藏“渴望被认可”的需求;
亲子冲突的爆发点,实为“害怕失控”的恐惧投射。

原来,每一次情绪起伏,都是内心未被看见的需求在呼喊。禹老师引导学员们将情绪视为宝贵的“信使”,通过练习,大家学会了在情绪来临时,先按下暂停键,深呼吸,去自我觉察:“我此刻的需求是什么?”这种从“本能反应”到“策略应对”的转变,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掌控感,也开始懂得如何在人际关系中,既保持自我,又理解和尊重他人。
课堂金句:
真正的情商,是先读懂自己的焦虑与渴望,再点亮别人的期待与不安。

【情绪翻译术:从“地雷”到“地图”】
课程中禹老师采用多形式教学,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、趣味性与感受性。她用《我的前半生》中罗子君在奢侈品店遭遇阔太同学奚落,却用三句话逆袭卖出高价鞋的视频片段作为案例,详细讲解了情绪翻译术:当情绪如同隐藏的地雷,一不小心就会触发冲突,而高手却能将情绪转化为地图,指引自己与他人安全前行。
随后禹老师通过分析记录,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,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如何运用情绪翻译术,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行动,不仅避免了冲突,还促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合作。“她卖的不是鞋,是对方渴望被看见的‘隐藏人设’。”禹老师总结道。
课堂金句:
“数据是死的,拿数据的人才是活的。高情商的人,能把‘情绪地雷’拆成‘需求地图’。”

【职场生存——从“动物世界”到“人性江湖”】
课程的高潮是一场名为“DISC”的测评游戏。当学员们拿到测验报告后,禹老师让大家按测评结果进行分组,相互分享。在分享中,大家发现,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。尽管学员们在线上参与,也收获满满,好评不断。
老虎型(D)的学员虽然决策果断、目标导向,但有时可能显得过于强势,忽略了团队的情感需求。
考拉型(S)的学员擅长倾听、乐于合作,却往往难以拒绝他人,容易背负过多责任。
猫头鹰型(C)的学员严谨细致、追求完美,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,可能会显得过于谨慎,错失良机。
而变色龙型(I)的学员灵活多变、擅长交际,却可能在决策时犹豫不决,缺乏稳定性。
禹老师通过这场测评游戏,带领大家自我觉察的同时,还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将这种情绪翻译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。她强调,情绪没有好坏之分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。通过学会情绪翻译术,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,从而在职场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。
课堂金句:
“职场不是猜谜游戏,用对行为风格,难搞的人也会主动递钥匙。”

【情商不是魔法,是人人可学的“生存法则”】
“所有人只要活着,就有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。”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
这场工作坊没有魔法,却让所有人带着觉醒离场。在这里,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重新认识自我、重塑自我的机会。就像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所言,每个人都有改变和成长的空间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,去探索和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……

在这方滋养心灵的课堂上,学员们卸下心防,主动握紧表达的话筒,以真诚为钥开启心扉之门。当安全感如暖流浸润每个角落,思想的火花便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自由迸发——或坦陈困惑,或分享灼见,或共鸣思考,共同构建起深度互动的学习场域。愿这份珍贵的信任与联结,化作滋养成长的沃土,期待与各位学员在下一次课堂中再度相聚,让知识的清泉在思想碰撞中激荡出更璀璨的回响!